在大数据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,酒店管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自身优势,致力于提升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,实现“高技能为抓手、高就业为标尺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。本基地的实践内容由“校企共建”、“校企共学”、“校企共研”三大块组成,通过各种课程实践活动、认知实习、专业实习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论文答辩、暑期社会实践、相关社团实践等实践形式开展。
?xml:namespace>
图1 实践教育基地实践内容
1.校企共建,即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、研发教材与辅助课程资源、开展技能认证、建立实训基地、建立教学案例库。一是合理的、有效的、科学的课程开发对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,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。课程的开发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要,要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。因此基地在经过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,明确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群,对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、任务进行分析,通过分析明确每一个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储备、工作内容、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考核标准,进一步确定所开发课程的具体内容。并且协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引入行业企业成熟的新技术、新规范,优化课程体系,合作开发教学资源。
二是万豪酒店集团共建校内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综合体,为基地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基础,为学生创设真实职业环境。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平台,以“联合、共带、实地训练”的模式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生,输送人才,增收共赢。自企业与我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起,相继投入设备、资源等供双方使用。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,而且还具备扎实的实操能力,成为了不可多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,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。此外,教师不断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,不仅能提高教师在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术水平,更能将真实经历带入课堂,形成案例资源,丰富教学内涵。
三是校企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库,利于学院师生及时了解企业实际和技术发展,学习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;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需要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有利于企业员工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的窗口,实现双赢。在此过程中,师资在校方主导下共建专业、共同开发教材、合作开发科研项目,并且校方将吸收企业的职业标准、内训课件、视频教程等教学资源,加强了教学资源与职业岗位知识、能力、素质要求紧密结合。学院与企业携手,共同建立师资协同机制,探索设计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顶岗互动的相关机制,逐步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人员的互聘或兼职,从而达到建设“双师型”队伍的目的。
四是社会服务合作。依托校企合作,高校可以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时,加强社会服务功能,在面对多元和复杂的社会问题时,高校的社会工作服务业可以采取更加专业、灵活的方式。校企合作下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将更完善,同时结合地方政府、社会现状和校企双方的特点,量身打造社会服务。
2.校企共学,即在校企合作下,学校需办“学”兴“教”,企业需助学育人,建立人才库,共享型人才库平台。通过详细调研,对企业内部人才梯队进行分析,建立人才标准。对酒店管理实习生进行多维度考核,全面掌握现有人才水平,给予一对一能力测评以及潜能评估,进一步挖掘酒店人才,维护潜在人才关系,实现酒店行业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为了充分利用资源,企业与学校积极开展人员互聘工作。企业聘用校方专家、博士等作为技术顾问,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;学校聘用企业专家等作为产业行家,为学生培养提供实践辅导、锻炼应用能力,较好的发挥了资源整合效益。这无疑是校企之间相互交流、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的过程,企业家和高校教师优势互补,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和实践互补,各取所长,各补所短,从而使实践与理论一体化。
3.校企共研,即校企合作以来,企业积极创造条件、开放资源,为基地青年教师提供研究与实践的机会,大力开展研究成果转化和项目合作。例如企业通过专款资助为基地搭建技术论坛,为相关教师免费提供行业数据支持大力推进校方科研工作的开展。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,紧紧围绕基地建设目标,不断深化校企合作,积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, 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难题,为企业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建立酒店管理数据研究中心,科学研发一直是校企合作的重点。为了能够在酒店行业应用层面打开学术创新的突破口,双方可以从多方面开展合作研究,联合申报科研项目、发表学术论文,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研究平台的建设、项目和技术交流,增进学术成果的产出。